关注哈尔滨倒桥事故调查结果篇(四)
哈尔滨倒桥事故的调查需要根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原因让这座刚刚建筑好使用还不到一年的桥梁滑塌了。为此媒体给出了核心提示:一座桥梁的安全性靠什么来保证?看得见的是这些钢筋、混凝土的材料,而看不见的是背后的设计和原理,一座现代城市它的正常运行道理其实也一样,看得见的是桥梁、道路、建筑,看不见的是背后运行的城市管理系统。
也就是说,在哈尔滨倒桥事故的调查中,调查看得见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成的桥墩、盖梁、桥面质量是非常容易的,而调查桥梁的设计和原理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了。因为桥梁的设计与原理都掌握在专家们的手里。他们说的就是科学,他们说的就是原理。
但是,在哈尔滨倒桥事故的调查中,就是这样两件容易作到的事,也被排除在正常的调查程序之外。启动的则完全是城市管理系统的法律与法规违章与否的鉴定系统。
应该说桥梁的设计和原理与城市管理系统的法律与法规同是保障大桥安全运行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从哈尔滨倒桥事故的调查中。我们不仅仅需要研究桥是怎么样倒的,为什么倒的。所以,我们要把怎么样倒的与为什么倒的两个问题分别开来进行研究。因为怎么样倒的是一个倒桥的过程,为什么倒的是倒桥的原因。过程与原因不能混淆一谈。
从桥是怎么样倒的过程来看,超载车辆集中右侧上桥后,桥面就慢慢的从桥墩上向右侧滑,最后,侧立在鸿福路上,致使桥面上的车辆翻落在地面上。
所以,据专家组分析意见、检测检验机构检验结论和调查组调查取证认定,三环群力高架桥鸿福路上行匝道倾覆。是一句不符合事故发生过程的结论。
倾覆的定义应该是一个广义词,它有五种解释:1、颠覆;覆灭。2、倒塌;翻倒。3、倾轧陷害。4、谓邪僻不正,反复无常。5、竭尽,全部拿出。显而易见,在五种解释中,只有翻倒比较接近哈尔滨倒桥事故的现场倒桥过程。而且桥面并没有翻倒,而是侧滑侧立。翻倒的却是四辆在桥上行驶的车辆。在中国语言体系中,都有准确描述这样现象的词汇。但是,专家分析意见却使用了[倾覆]。明显是用词不当。故意把事态复杂化。准确的说,这种情况应该使用滑塌或者滑落二字而不应该使用倾覆。
滑塌与滑落之间差异,不在于滑的过程,而在于滑后的后果。滑塌中文的意思是谓脚步打滑,跌倒。指的是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意外而不是静止状态时发生的过程。而滑落则是滑动跌落;坠入。指的是静止过程中或者在外力很小的时候产生的一种运动过程。通常,滑塌指不可避免的或者不可修复的后果。而滑落则是可以拾起来再放回原处的一种轻松事件。所以,当我们有足够大的起重机可以把滑塌的桥面放回原处的时候,也可以使用滑落一词。但是,由于它不是在静止条件下滑落的,是车辆在桥面上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准确的说,应该使用滑塌。
也就是说,使用倾覆、滑塌、滑落三个词汇中的哪一个,是如何来分析哈尔滨倒桥事故的三种不同的科学技术理念问题。也是东西方文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一次交锋。
赵致生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五日 长春市
评论